农道设计|郝堂村为何百看不厌?
/ 因地、就势、依山,保留乡土气息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1346k7xypu&width=500&height=375&auto=0
郝堂村就是坐落在信阳市平桥区的一个普通乡村,人口2200人,村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茶叶和板栗种植为主。
蜕变之前,郝堂村和北方其他的村落一样,是一个破败而萧条的空心村。
其所在的河南省信阳市是农业大市,属于河南省较为落后的地级市之一,部分山区县人均不足三分地,农民收入微薄,很多村民举家外出务工,耕地撂荒严重。
曾经的郝堂村
幸运的是曾经的“空心村”,现在却成为中国最美宜居乡村的一个典范。很多人都去那里参观、游览、考察。
我也曾数次到过郝堂村,每次去郝堂,都是那么舒适、惬意。古老的银杏、巨大的柳树,低调朴实的房屋……无不让人感到村落的厚重。
郝堂村的华丽转身,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启示,恐怕就在于——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
郝堂项目是一次反常规的规划与设计,是用作品与感受来验证孙君的理念与思想。他说“规划不能落地就是骗钱,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就是谬论,文化不能助推文明与正气就是堕落,而乡村建设不像乡村就是一种破坏!”
如何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喜欢、社会认可的新农村,孙君的看法是:“以自然为本,天人合一;以农为本,田人合一,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郝堂村格局很美,是典型的散集式村落。在乡建过程中,孙君提倡先生活后生产。没错,以人为本,才能体现乡村之魂。
他所说的生活不仅是指物质生活,还包括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人的感情、道德等精神生活。
当下的农村项目往往过多的强调产业、招商、发展,忽视了生活的配套。生活和生产只要不统一,这个社会就不安宁。
既然做农村项目,一定是村民参与为项目主体,并且他们成为第一受益者,不能是政府为第一受益者,也不能是商人成为最大的收益者。
郝堂村的建设是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尊重当地历史人文脉络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推进的。
根据郝堂村依山傍水、山水相映的特色,针对每户村民居住特点,分别设计个性鲜明、新颖别致、风格迥异的原生态住房。每座房子的设计图纸都要经过主人的同意。
郝堂村在建设时尊重这一规律,村庄原有道路、农田、沟渠一律不变。新农村采取不集中居住,在原有住房基础上,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分别建设,分散居住。
多做敞开建筑,确保农民居住环境生态优美、原汁原味。让建筑、人、自然融合在一起。
郝堂村的民居,有村民临溪而居;有村民选用青石砌墙;也有村民保留了最原始的土制房屋……虽然“无规无矩”,但“组合”在一起,却是如此美妙和谐。
郝堂村结合了最古老的文明和最时尚的元素,或许,是把一种古老的美丽在现代的建筑与环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搞大拆大建,重视旧村的保护。当然保护不是守旧,在现代化舒适的居住条件下,保留最原始的情怀。
旧村保护体现了时代性的记忆,启发干部和村民对旧房价值的认识和审美观念的提升,让村民在熟悉的环境中改变自己,懂得生活,激发生活的热情。
这个世界,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乡,而郝堂遇到一个爱农村爱农民、懂得乡村之美的设计师更是一场幸运。
郝堂村的艺术是大自然的艺术,更是全村民参与的艺术。每个房子,每条道路,每座小桥,每朵路边的小花,都是乡村的视觉呈现。
把新的乡村建设理念融入在规划与设计之中,把文化与艺术埋藏于一笔一划之中,把村民的愿望植入到一砖一瓦的过程中。
所以郝堂的房子才会每个都不一样,却又不显得突兀,各自呈现经久耐看的独特美感。
从细微的灶台改造、旱厕变水冲、垃圾分类、水质净化、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入手,加上配套设计建造的文化休闲景观设施,以及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的实施,郝堂村最终焕然一新。
郝堂小学垃圾分类中心
村里的生活垃圾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可处理垃圾(如菜叶、果皮等)直接倒入农田,作为肥料自然降解;另一类为不可处理垃圾(如塑料制品等),村民做饭当作燃料直接烧掉。
社区内不设垃圾箱,所有垃圾由村民自己处理,但社区内干净整洁,看不到垃圾。
社区还修建有污水处理厂,村民生活污水经污水管道排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流入河道,确保居民用水不被污染。
甚至新建的小学都配备了环保科学的干湿分离的厕所。
如今的郝堂早已不是那个民居破败、人口流失严重的市郊小村了。
村庄,往往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长大后,让人们回味并留恋的是小伙伴们一起追逐吵闹的情景,大锅里飘来的勾人的饭菜香。在郝堂,这些回忆里的东西依然能寻到。
郝堂虽然也被改造,但守住了它的魂,改造的不只是环境,守住的也不仅是老屋和树。
环境的美化,带来的是人心的凝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变的是,它依然保留着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承载历史的浓厚文化,这大概就是郝堂百看不厌的魅力所在吧!
摄影©曹骥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客户/Client:郝堂村村委会/Haotang Village Committee
施工团队/Construction Team:本地农民施工队/Local Farmers Construction Team
设计师/Principal Designer:孙君/SUN Jun
建筑材料/Materias:石头,木头,水泥砖,土/Stone, wood, cement brick, earth
孙君:画家、中国乡村建设领军人物、农道联众院长
安徽马鞍山人,画家,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助教班。北京绿十字创始人、总顾问,中国乡村建设领军人物。因其影响广泛的"五山模式"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功乡村建设案例,于2008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开始,受邀担纲主持国家领导人与各部委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项目,担任国家级新型智库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清华清农学堂总督学,中国·农道联盟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乡建院联合发起人,半汤商学院校监等。从艺术家到环保人士到乡村规划师,孙君和“绿十字”十几年来投身于乡村建设,打造了一系列的成功案例。
建设的美丽乡村:信阳市郝堂村、襄阳市堰河村、广水市桃源村、十堰市樱桃沟村、雅安市雪山村与戴维村、怀化市高椅古村、汝城县金山古村、荆门市太子山小镇、安徽三瓜公社等,很多案例目前已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明星村。
主要荣誉:
2010年获得"200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2014年荣获2014中国年度时尚公益人物称号
2015年荣获"2014中国设计年度人物特别贡献奖"
2013年"郝堂村"荣获"中国宜居美丽乡村"综合评比第一名
2016年初,郝堂茶人家荣获住建部颁发的"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6年第十二届光华龙腾奖颁奖典礼上被授予"中国设计贡献奖银质奖章"
2016年著作《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之路》荣获第七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
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五山模式》;
2011年出版《农道》(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收藏);
2014年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农理》、《给我三个春天》、《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和(实践篇)、《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回家》等书籍。
《常态农业下的实践探索——五山发展模式研究之一》、《行政生态平衡中的社会性——五山发展模式研究之二》和《环境与文化建设的启示——五山发展模式研究之三》等论文。